一、历史与现状
太原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源于1958年的“塑料”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专科生,更名为“高分子材料加工”, 1993~1998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高等工程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期间该专业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充实。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并更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出色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材料学科方面的工程师,我院于2000年开始,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近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学科先后得到了省部共建资金、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资金和学院重点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现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学科体系完整,实验科研仪器设备齐全的,在省内同类学科处于前列的院级重点学科,并在2014年12月被山西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该学科点现有教师38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博士13名(5人有博士后经历)。教授平均年龄不满45周岁,年富力强,团队组成学历较高。在近五年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基金、科技攻关、国际合作以及横向合作研究等项目20余项,为多家企业成功进行了技术革新。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二、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
1.高性能弹性体的制备及研究
该研究方向提出采用预膨胀有机粘土机械共混法、原位并预膨胀有机改性粘土法、复配混合反应型表面改性剂改性粘土法制备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创新思路。
2.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发及其生产装备的研制和精密双料桶毛细管的研发
该方向主要研发综合性能优良的功能(高耐热、阻燃、导热导电等)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精密自动化生产装备;精密双料桶毛细管流变仪,并研究利用双料桶毛细管流变仪表征高分子流体的剪切粘度、拉伸粘度、弹性、熔体滑移的理论及其应用。
3.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该研究方向借助新技术合成具有有序微纳米结构的功能性金属有机骨架(MOFs),并制备出具备各种功能的MOFs晶体膜,有望开发MOFs及其膜在气体、液体分离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4.耐热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该研究方向有望通过改性剂、加工工艺对聚酰亚胺薄膜聚集态结构的影响,实现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可控制备;通过改性剂、加工工艺对聚酰亚胺薄膜聚集态结构的影响,实现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可控制备。
5.炭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该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有:有序介孔炭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上的应用;高性能燃料电池炭基材料的研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有望开发出高性能的新型炭基功能材料和发展炭基材料新的制备技术。
6.生态环保材料
致力于铝碳化硅砖的研制、铁沟浇注料的研制、无水树脂结合全电熔镁白云石碳砖的研制、化学镀非晶态Pd沉积膜的晶化过程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硅酸盐工业生产废渣的综合利用、废旧橡胶轮胎经细碎后用于混凝土生产、生活垃圾焚烧后用于水泥生产原料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7.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该研究方向通过与地方企业进行联合,将一些新型模具机构得到应用,同时为企业进行模具类产品开发提供具体应用分析。不仅为企业减少开发成本,提高模具的可靠性,而且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5年内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思路和预期成效
1.继续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努力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逐步使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化。到2019年,45岁以下专职教师人员中30%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新培养硕士生导师5-8人,形成一支整体素质更好、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长期稳定的师资队伍。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将依托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专项建设资金、省部共建建设基金,学院重点学科专项建设资金等进一步加强学科点的设备与基地建设,保持现有优势学科,拓宽研究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力争在理论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及经费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实现学科梯队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努力提高学院在省内外影响力,扩大对外交流,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力争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
为将本学科点建成省内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省级重点学科而努力,为促进山西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